【阋墙谇帚成语故事】“阋墙谇帚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成语,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。”原意是说兄弟之间在家中争吵,但对外却能共同抵御外敌。后来,“阋墙谇帚”被引申为家庭内部争执,甚至互相指责、责骂,但在外人面前却表现出团结一致的样子。
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家人或一个团体内部虽然有矛盾和冲突,但在面对外部压力时仍能保持表面的和谐与合作。
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阋墙谇帚 |
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 |
原意 | 兄弟在家中争吵,但对外能共同抵御外敌 |
引申义 | 家庭或团体内部有矛盾,但对外表现团结 |
使用场景 | 形容内部有纷争,但外表和谐的情况 |
近义词 | 内讧外和、貌合神离 |
反义词 | 和睦共处、同心协力 |
故事背景
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是一首描写兄弟情谊的诗篇。其中提到:“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。”意思是兄弟之间虽然在家里发生争吵,但当外人来侵犯时,他们能够一起抵抗。这反映出古代社会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复杂,既有亲情,也有矛盾,但整体上仍以维护家族利益为重。
后世将“阋墙”引申为家庭内部的争斗,“谇帚”则是指互相责骂、吵闹。因此,“阋墙谇帚”便成为描述家庭内部矛盾,但对外却保持团结的一种形象说法。
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中,“阋墙谇帚”常用于描述企业内部、家庭成员之间或团队中的矛盾。例如:
- 企业内部:部门之间因资源分配问题产生争执,但对外却统一口径,避免影响公司形象。
- 家庭中:夫妻之间有分歧,但面对亲戚朋友时仍能维持和睦表象。
- 团队合作:成员间意见不合,但为了项目成功,表面上保持团结。
这种现象虽常见,但也提醒人们关注内部矛盾的根源,避免长期积累导致更大的问题。
总结
“阋墙谇帚”源自《诗经》,原意是兄弟虽内斗,但能共同对外。后演变为形容家庭或团体内部有矛盾,但对外表现和谐的现象。它既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,也提醒我们在处理内部矛盾时,应注重沟通与理解,避免仅停留在表面的和谐之上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含义 | 家庭或团体内部有矛盾,但对外表现团结 |
来源 | 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 |
引申意义 | 内部争执,对外一致 |
现代用法 | 描述团队、家庭或企业内部矛盾 |
启示 | 需重视内部沟通,避免表面和谐掩盖真实问题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