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轻微肇事逃逸后会受到哪些处罚】在日常生活中,交通事故时有发生。对于一些轻微的交通事故,部分驾驶员可能会选择“逃逸”,但这种行为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法律责任。根据我国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及相关法律法规,即使是“轻微肇事逃逸”,也会面临一定的法律后果。以下是对轻微肇事逃逸后可能受到的处罚进行总结。
一、轻微肇事逃逸的定义
所谓“轻微肇事逃逸”,一般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,驾驶人未造成人员重伤或死亡,也未造成重大财产损失,但为了逃避责任而离开现场的行为。这类行为虽然性质较轻,但仍属于违法行为。
二、可能受到的处罚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》及《刑法》相关规定,轻微肇事逃逸可能面临以下几种处罚:
处罚类型 | 具体内容 |
行政处罚 | 由交警部门给予警告、罚款、扣分、暂扣或吊销驾驶证等处理。 |
民事赔偿 | 需承担事故造成的损失,包括车辆维修费、医疗费用等。 |
刑事责任 | 若逃逸行为被认定为“交通肇事逃逸”,可能构成犯罪,需承担刑事责任。 |
信用影响 | 会被记录在个人征信系统中,影响贷款、就业等生活方面。 |
三、具体法律依据
1. 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第九十九条: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,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,并可处15日以下拘留。
2. 《刑法》第一百三十三条:如果逃逸行为导致他人重伤或死亡,将构成“交通肇事罪”或“故意杀人罪”,依法承担刑事责任。
3. 《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》:肇事逃逸将被记12分,严重者可能吊销驾驶证。
四、建议与提醒
对于驾驶人来说,遇到交通事故后应第一时间报警、保护现场、协助伤者,并配合交警调查。即使事故轻微,也应依法处理,避免因一时侥幸心理而承担更严重的后果。
总结:轻微肇事逃逸虽不涉及严重后果,但依然属于违法行为,可能面临行政处罚、民事赔偿、信用影响甚至刑事责任。因此,面对交通事故,应理性应对,依法处理,切勿心存侥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