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烛之武退秦师的译文与原文】在《左传》中,“烛之武退秦师”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散文,讲述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智慧和口才,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,从而保全了郑国的故事。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古代外交策略的精妙,也体现了个人在历史关键时刻的重要作用。
以下是对“烛之武退秦师”的原文与译文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展示,便于理解与学习。
一、文章
“烛之武退秦师”出自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,讲述了郑国面临晋、秦两国联合进攻的危机时,郑文公派遣老臣烛之武前往秦国,通过分析秦、晋之间的利害关系,成功说服秦穆公放弃攻郑,转而与郑国结盟,最终使郑国免于灭亡。
烛之武的言辞逻辑严密,层层递进,从“亡郑”对秦无益,到“舍郑”对秦有利,最后指出“晋国日后会威胁秦国”,从而打动了秦穆公,达到了“退秦师”的目的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原文 | 译文 |
晋侯、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。 | 晋侯和秦伯包围了郑国,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,而且对楚国有二心。 |
佚之狐言于郑伯曰:“国危矣!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” | 佚之狐对郑伯说:“国家危急了!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,秦军一定会撤退。” |
公曰:“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过也。” | 郑伯说:“我未能及早重用你,现在情况紧急才来求你,这是我的过错。” |
烛之武曰:“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;今老矣,无能为也已。” | 烛之武说:“我年轻时,尚且不如别人;如今年老了,实在没有能力了。” |
公曰:“吾与子谋之。” | 郑伯说:“我和你一起想办法。” |
夜,缒而出。见秦伯曰:“秦、晋围郑,郑既知亡矣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越国以鄙远,君知其难也。焉用亡郑以陪邻?邻之厚,君之薄也。” | 深夜,烛之武被绳子吊下城,见到秦穆公说:“秦、晋围困郑国,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。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,那我敢冒犯您。越过别国来统治远方的土地,您知道这是困难的。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实力呢?邻国实力增强,您的力量就相对削弱了。” |
“夫晋,何厌之有?既东封郑,又欲肆其西封,若不阙秦,将焉取之?阙秦以利晋,唯君图之。” | “晋国,有什么满足的呢?既然已经在东边占领了郑国,又想扩张到西边,如果不损害秦国的利益,晋国又能从哪里取得土地呢?损害秦国来让晋国获利,希望您考虑一下。” |
秦伯说,与郑人盟。 | 秦穆公很高兴,与郑国订立盟约。 |
使杞子、逢孙、杨孙戍之,乃还。 | 派杞子、逢孙、杨孙驻守郑国,然后撤军回国。 |
三、总结
“烛之武退秦师”不仅是外交辞令的典范,更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。烛之武虽年迈,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,展现出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战略眼光。文章结构紧凑,逻辑清晰,语言简练,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。
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,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文的含义与思想内涵,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素材和借鉴经验。
如需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或写作手法,可继续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