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赤壁赋原文】《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,全篇分为前后两篇,通常合称为《前赤壁赋》与《后赤壁赋》。文章以游江夜景为背景,借景抒情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、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,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。
一、
《赤壁赋》通过描绘作者与友人泛舟赤壁的所见所感,展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哲理思考。文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,也有对人生短暂、世事无常的感慨,同时还体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保持乐观、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
二、原文要点对比表
项目 | 前赤壁赋 | 后赤壁赋 |
创作背景 | 被贬黄州期间,借游江抒怀 | 同样在黄州时期,但心境略有不同 |
主要描写对象 | 江水、明月、风声、孤鹤 | 江水、山林、孤鹤、秋风 |
情感基调 | 悲凉中带豁达,感叹人生短暂 | 更加清冷,带有孤独与思乡之情 |
哲理思想 | 强调“变”与“不变”的辩证关系 | 表现自然之大与人之渺小,体现道家思想 |
语言风格 | 清丽婉约,富有诗意 | 更加简练,带有苍凉之感 |
结尾表达 | 以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收尾 | 以“划然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”结尾 |
三、核心思想提炼
- 前赤壁赋:通过对江月、风声的描写,引出对人生短暂、宇宙永恒的思考,提出“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”的哲学观点,表现出作者在困境中依然能够超脱尘世、顺应自然的态度。
- 后赤壁赋:更加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,尤其是对孤鹤的描写,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孤独与追求,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向往。
四、艺术特色
- 情景交融: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,营造出深远的意境。
- 哲理深厚:借助自然现象表达人生感悟,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。
- 语言优美:文辞典雅,句式多变,读来朗朗上口,极具文学美感。
五、结语
《赤壁赋》不仅是苏轼文学成就的代表作之一,更是中国古典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。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,也体现了他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胸怀与深邃智慧。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思想深度来看,《赤壁赋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