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聱牙佶屈出处于哪里】“聱牙佶屈”是一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文字或语言晦涩难懂、难以理解。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在文学和日常使用中都有一定的价值,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它。
一、总结
“聱牙佶屈”最早出自唐代韩愈的《进学解》,原句为“周诰汉诏,诘屈聱牙”。这里的“诘屈”与“聱牙”意思相近,都表示文辞曲折、难以诵读。后人将这两个词合并为“聱牙佶屈”,用于形容文章或言语生硬拗口、不易理解。
该成语多用于批评文章或语言表达不够流畅,缺乏美感和可读性,常见于文学评论或写作指导中。
二、出处与释义对照表
成语 | 出处 | 原文 | 释义 |
聱牙佶屈 | 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 | “周诰汉诏,诘屈聱牙。” | 原指文辞曲折难读,后引申为语言或文字生硬、晦涩难懂。 |
聱牙 | —— | —— | 形容语言或文字不顺口、难念。 |
佶屈 | —— | —— | 指文字或语言曲折、不顺畅。 |
三、使用场景
1. 文学评论:用于评价某篇文章语言过于生硬,缺乏流畅性。
2. 写作指导:提醒作者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式或生僻词汇。
3. 口语表达:形容某人说话方式不自然、难以理解。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 | 反义词 |
诘屈聱牙 | 通俗易懂 |
咬文嚼字 | 简明扼要 |
生涩难懂 | 流畅自然 |
五、结语
“聱牙佶屈”虽源于古文,但其意义在现代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。无论是写作还是日常交流,保持语言的清晰与自然,都是提升表达质量的重要方式。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与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加精准地把握语言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