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咄咄的词语解释是什么】“咄咄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表达一种强烈的不满、责备或惊讶的情绪。它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,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。
一、词语解释总结
词语 | 咄咄 |
拼音 | duō duō |
词性 | 形容词/副词(根据语境) |
含义 | 表示责备、不满、惊讶等情绪,语气强烈 |
出处 | 古代文献及文学作品中常见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也可用于口语中强调语气 |
近义词 | 不满、责备、惊讶、气愤 |
反义词 | 温和、平静、满意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咄咄”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,如《后汉书》《世说新语》等,常用来形容人说话时语气严厉、带有责备之意。例如:“咄咄逼人”,意思是说话或行为非常强势,让人难以承受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咄咄”虽然仍保留了其原有的含义,但使用频率相对较低,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。它可以单独使用,也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,如“咄咄怪事”、“咄咄不休”。
三、例句解析
1. 他面对质问,只是咄咄地盯着对方,一句话也不说。
——表示一种强烈的不满或责备,带有沉默的对抗意味。
2. 这事儿真是咄咄怪事,谁也没想到会这样。
——表示对某件事情感到惊讶或不解。
3. 他咄咄逼人地追问,让对方无从辩解。
——强调说话方式的强硬与压迫感。
四、使用建议
- 在日常交流中,可以使用“咄咄”来加强语气,但要注意语境,避免显得过于生硬。
- 在写作中,若想增强语言的表现力,可适当使用“咄咄”一词,尤其在描写人物情绪或场景氛围时。
- 避免在正式公文中频繁使用,以免影响语言的简洁与规范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咄咄”虽然不是高频词汇,但在特定语境下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。理解其含义与用法,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汉语的丰富性与表现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