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动态 > 严选问答 >

曾虑多情损梵行,入山又恐别倾城全诗

2025-07-30 04:05:40

问题描述:

曾虑多情损梵行,入山又恐别倾城全诗,求快速帮忙,马上要交了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30 04:05:40

曾虑多情损梵行,入山又恐别倾城全诗】一、

“曾虑多情损梵行,入山又恐别倾城”出自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《浣溪沙·谁念西风独自凉》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,既有对佛门修行的向往,又有对人间情感的眷恋。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,体现了文人面对理想与现实时的无奈与痛苦。

该诗句虽未完整出现在原诗中,但常被引用以表达一种“出世与入世”的矛盾心理。在文学创作中,它常被用来描绘一种深情而难以割舍的情感状态,尤其是在爱情、友情或人生选择中的两难处境。

以下是对该诗句及其背景的简要总结:

项目 内容
出处 清代纳兰性德《浣溪沙·谁念西风独自凉》
原文 “曾虑多情损梵行,入山又恐别倾城”(非原文直接出现)
作者 纳兰性德(清代著名词人)
情感主题 多情与修行的冲突,理想与现实的矛盾
使用场景 常用于表达内心纠结、情感复杂、人生抉择等情境
文学价值 展现了文人内心的细腻情感与精神困境

二、延伸解读

虽然“曾虑多情损梵行,入山又恐别倾城”并非纳兰性德原作中的完整句子,但它被广泛引用并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内涵。从字面来看,“多情”指对世间情感的执着,“损梵行”则暗示这种执着可能妨碍修行或清净生活;“入山”象征隐居或出世,“别倾城”则可能指离别心爱之人或繁华世界。

整句诗传达的是一种“进退两难”的心境,既渴望超脱尘世,又无法割舍人间真情。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非常普遍,反映了他们对人生、爱情与信仰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。

三、结语

“曾虑多情损梵行,入山又恐别倾城”虽为后人引用之句,却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。它不仅展现了纳兰性德词作中的深情与忧思,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面对人生选择时的复杂心理。在当代,这句话依然能引起人们对情感、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共鸣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