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泰山记》是清代文学家姚鼐所写的一篇散文,文章记录了作者在冬季登上泰山的经历,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。全文语言简练、意境深远,是古代游记文学中的经典之作。
原文如下:
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,自京师乘风雪,历齐河、长清,穿泰山西北谷,越长城之限,至于泰安。是月丁未,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。四十五里,道皆砌石为栏,其级七千有余。古时登泰山者,多于冬日,盖因雪后山色清明,易于辨认路径也。
泰山之巅,群峰如聚,云海翻腾,气象万千。余与朱君相与登高而望,但见山川壮阔,天地辽远,心旷神怡。至日观峰,乃泰山最高峰,晨光熹微,霞光万丈,令人叹为观止。余尝闻古人言:“登泰山而小天下。”今日一见,方知其言不虚。
途中遇雪,寒风凛冽,然志气不减。山径曲折,石阶陡峭,行至半途,已觉筋疲力尽,然心中却充满喜悦与满足。此非仅为登山,亦为求心之安,觅境之真。
归途之中,回顾泰山之雄伟,感慨万千。山之巍峨,人之渺小,然人心之志,可比山岳。愿世人皆能登高望远,心怀壮志,不负此生。
译文如下:
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,从京城出发,顶着风雪,经过齐河、长清,穿过泰山西北的山谷,越过长城的边界,最终到达泰安。这天是丁未日,我与知府朱孝纯的儿子朱子颍从南面的山脚开始攀登。全程四十多里,沿途的山路都用石块砌成护栏,台阶共有七千多个。古代登泰山的人大多选择在冬天,因为雪后山色清晰,便于辨认道路。
站在泰山的山顶,群山仿佛聚集在一起,云海翻滚,景象壮观。我和朱君一起登上高处远眺,只见山河壮丽,天地辽阔,心情顿时变得开朗愉快。到了日观峰,这是泰山的最高点,清晨阳光微弱,霞光万丈,让人惊叹不已。我曾听古人说:“登上泰山,便觉得天下都显得渺小。”今天亲眼所见,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。
途中遇到了大雪,寒风刺骨,但我们的意志并未因此减弱。山路蜿蜒曲折,石阶陡峭,走到一半时已经感到疲惫不堪,但内心却充满了喜悦和满足。这不仅是一次登山,更是一种心灵的追求,是对自然之美的探寻。
下山的路上,回望那巍峨的泰山,心中感慨万千。山的高大,人的渺小,然而人的志向,却可以与山岳媲美。希望每个人都能登上高处,展望远方,胸怀大志,不辜负这一生。